一提及抗战时期的援华航空志愿部队,大家想到的,往往就是美国的“飞虎队”。其实,那段岁月里,对我国援助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出动人数和飞机架次最多的外国志愿军,并非美国飞虎队,而是至今仍鲜为人知的“苏联空军志愿队”。
1937年11月到1941年6月间,苏联空军志愿队的2000余人相继来华参加抗战,其中的211名官兵为此献出了生命。
苏联空军志愿队部分牺牲队员纪念碑
相比之下,陈纳德麾下的飞虎队,他们的援华作战时间,实际上只有7个多月。随着1941年底,美国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1月,飞虎队被编入了美国美国陆军航空第23大队,与派驻中国的第16战斗机中队组成了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也就是这个时候,陈纳德才从退役的陆军航空上尉、雇佣军总教练成了正式在编的美国少将(后升至中将),可以名正言顺的被称作“陈纳德将军”了。
克莱尔·李·陈纳德(1893年9月6日—1958年7月27日)
很多时候,人们总会下意识的将雇佣军性质的“飞虎队”同后来在中缅印战区“驼峰航线”执行任务的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中国战区的美国陆军航空队划上等号,甚至把“飞虎队”和抗战后期出现的“中美空军混合团”混为一谈,以至于近年来闹出了“大陆最后一个飞虎队员”、“飞虎队的中方队员”这等毫无历史常识的笑话。
当然,不可否认,“飞虎队”确实在中国抗战最危急的时刻,帮了咱们的大忙,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中的“志愿”,更像是一种“非政府行为”的表述,他们属于陈纳德以民间身份,在美国境内高薪招募的“雇佣军”。
比如,按此时陈纳德的空军上尉军衔,美军的标准军饷是每月110美元。而他受聘国民政府后,中方提供的每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000美元。除此之外,还包吃包住,外出提供专车,全程配翻译。
还有“飞虎队”组建时的100架P-40战斗机,也全是国民政府自己掏钱买的,属于中国政府资产。
国民政府支付给普通飞行员的月薪是600美元,小队长月薪650美元,中队长月薪700美元。每击落一架日机另有500美元奖金。
同期,美国工薪阶层的年平均收入也就1000-1500美金左右。
而咱们要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和其中的一位飞行大队长——格里戈里·库里申科,其实更能体现出“志愿精神”,更称得上是一位不惧生死的“国际主义战士”。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美英法等西方大国对中国的战局还在持续观望,并未表示出明显的支援态度,曾经同国民政府有着长期军事合作关系的德国为了拉拢日本组成法西斯轴心国,干脆对国民政府直接进行了违约、撤单操作。
此时的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正艰难的“孤军奋战”,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命悬一线。
1937年8月,淞沪会战后,那个曾经让人爱恨交加的北方邻居——苏联突然主动提议,要秘密援华抗战。
很显然,在当年的情形下,一旦日军真正实现了“三个月灭亡中国”,随后的百万日军非常有可能北上进攻苏联。那么,考虑到日军对其远东地区的巨大威胁和军事压力,苏联决定要帮衬中国。
当然,以上都属于苏政府高层的战略决策。到了基层队员的招募环节,通过层层严苛的测试、政审,被最终选拔出来的苏军飞行员们,可以说真正是抱着“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思想,按照组织要求,参加“志愿战斗”的。
从1937年10月起,援华苏联空军相继被派往中国。
由于路途遥远,苏联飞行员前往目的地时需要辗转阿拉木图,在中国境内多次停留补给。然而,由于时间紧急和中西部地区复杂的气象、地理环境,再加上中国方面地勤服务的欠缺,苏联飞行员来华初期,光在沿途过程中,就经常发生意外。
更艰难的情况还是在战场上,受技术条件制约,为了减重,苏联飞机又大多没有无线电,在协同作战时,空中指挥和联络只能用晃动机翼的方式进行,所有事项和战术安排要事先在地面明确规定好,一旦升空,编队全靠视觉判断,作战难度极大、环境非常险恶,特别需要老练的精英队员。
在了解到中国前线的困难后,1939年初,经验丰富的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志愿申请援华,带着两个“达沙式”轰炸机大队加入了苏联空军,进驻四川成都双流县太平寺机场。
在中国,库里申科一面要带队直接参加空军作战,一面还担负着训练中国空军飞行员和相关技术人员的任务。
在后来中方人员的回忆中,大家对这个身材高大、性格腼腆的乌克兰籍苏联空军少校军衔的第一印象就是“淳朴”,日常交往上没什么架子,就跟个俄国农民差不多。但换到了训练场、课堂中或者战场上,他又是那么的专业、严谨,充满了激情、一丝不苟、不畏生死,他的大队更是打出了赫赫战绩,让日军产生了巨大阴影。
格里戈里·库里申科(1903—1939)
在连续了一个多月白天上理论课,晚上进行夜间飞行教练后,库里申科非常疲惫憔悴。此时,他对身边劝说自己休息的中国工作人员敞开心扉的说:
“我多睡一分钟都觉得有种罪恶感,因为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灾难,每当看到遭受日本飞机炸毁的建筑和逃难的人群就难过。日本人为什么要来轰炸在大路两旁的田里劳作的中国农民呢?”
不用什么豪言壮语和革命口号,最淳朴的话语,表达出的,才是最真挚的国际主义精神。
跟带有雇佣军性质的飞虎队不同,苏联空军志愿队的成员们都是正式的苏军编制内人员,给他们发工资的是苏联政府,中国这边只是包吃包住。此外,志愿队还配有政委/指导员,经常秘密组织“党员学习活动”。不过,在那种大环境下,指导员的身份并不是直接公开的,都被冠以了各种头衔,如党委书记雷托夫就被称作了“首席领航员”。
自愿出征的库里申科,也属于一位苏共党员。
1939年10月14日早上,库里申科奉命率领大队从成都起飞,执行轰炸日占汉口机场的任务。
当东方晨曦微露时,库里申科带着他的“达莎”轰炸机编队昂扬出战。他又像往常一样,拉开舱盖,回首冲机械师和地勤人员,洪亮的大喊了一声:“再见,同志们,好消息就会来的。”
没想到,这竟然成了库里申科留给人们的最后一句话。
在武汉上空,库里申科大队的伊系列护航战斗机同日军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经过恶战,苏联空军志愿队短暂掌握了制空权,库里申科的“达莎”轰炸机编队顺利完成了对机场的轰炸。
然而,返航时,到了下午两点左右,竟然又出现了20多架日军战斗机迎面扑来。
日军驾驶的是德制梅塞斯特战机,性能明显高于苏军配置。在被苏军志愿队击落了6架飞机后,狡猾的日军瞄准了库里申科的领航机,集结3架梅塞斯特机围攻。库里申科奋力还击,在击落1架日机后,“达莎”的左发动机被打坏,他只好用单发动机冲出日机重围,向成都基地返还,沿长江向西飞去。
库里申科驾机飞过湖北宜昌,越过长江三峡,进入重庆东部。此时的“达莎”已经难以保持平衡,马达轰鸣如闷雷,机身摇摇晃晃似醉汉。
在全程没有地勤指引的情形下,库里申科根据经验判断,“达莎”已经不能再继续飞行了,必须紧急着陆。
于是,战机不断在万县长江南岸的陈家坝上空盘旋,试图降落。
结果发现,陈家坝机场太小,非常不适合“达莎”这种重型轰炸;跳伞吧,又舍不得命根子一样的“达莎”。
紧急关头,在征求了轰炸员和机枪手的意见后,“达莎”选择了冒险前行,继续飞过神女峰、瞿塘峡。这时受伤的飞机倾斜的越来越厉害,库里申科艰难地控制着机体,搜寻着地面机场。
最后,库里申科咬着牙,驾机一点点地挪向地面上一条闪光银链。他心里清楚,只有水面可以让飞机保持完整。
他紧握操纵杆,只听见一声呼啸,飞机坠落在了距万县红沙渍200米的聚鱼沱。
最开始的时候,飞机并未完全沉没,库里申科让同机的轰炸员和机枪手先脱掉飞行衣跳江泅水,得以脱险。而他自己因左肩负伤、疲劳过度,体力衰减的厉害,在爬出舱门的瞬间被一个浪头卷入江底,没了踪影。直到20多天后,库里申科的遗体才被打捞上来。
位于万州的库里申科烈士墓园
几个月后,库里申科的妻子接到一份军人阵亡通知书,上面简单的写着:“格里戈里·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同志在执行任务时牺牲。”至于牺牲的具体经过和葬身地点,家人全然不知,毫无线索。
而在这之前,由于任务属于高度保密性质,库里申科给妻子的家书中也仅仅是这样写道:
“我在东方的一个地区工作。这里的人对我很好。我就像生活在家乡一样。”
库里申科夫妇
直到十几年后的1950年代中期,库里申科的女儿莫娜通过留苏的中国学生,才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父亲的事迹和遗骸的埋葬地。
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在当年战争局势都不明朗的大环境下,出于稳住德国、日本这两个轴心国主力的考虑,苏联并不想公开与日本为敌。所以这段历时四年多的援华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的。
比如,为了不让日本发现苏联对中国进行武装援助,这批飞机抹去了有关苏军的一切记号并涂抹上了青天白日徽标,所有的苏联飞行员的身份也被严格保密,上战场时穿的都是中国空军飞行员制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日军都搞不清楚这些不断涌现出的强悍对手,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苏联航空队机身上的“青天白日旗”
到了1941年4月,随着日本北上计划“搁浅”,南下太平洋的趋势愈发鲜明,苏联又转身跟日本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互相“暧昧”了起来。
紧接着,援华行动迅速结束,撤走的苏联援华队员按照组织要求,对自己执行的任务守口如瓶。而诸如库里申科这样的牺牲人员,则被刻意做了低调处理,并未像其他烈士一般被当成英雄人物,用作宣传素材。
几个月后,苏德战争爆发,整个苏联曾经一度命悬一线,更是顾不上追溯战前东亚的那些牺牲人员了。
就这样,苏联援华航空队和库里申科的事迹被各种历史和人为因素,有意无意的埋没了下来。
到了21世纪,库里申科又被用作了中俄友谊的典范,继续得以传承。
只是,作为苏联军人的库里申科,可是个土生土长的乌克兰人,而乌克兰近些年来最为用心的一大举措,就是在极力“去苏联化”,想想还真有点小尴尬。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在1941年春,苏联援华航空队就全部撤离了中国,不过很快,中国空军又迎来了美国雇佣军“飞虎队”。7个月后,到了1941年底,随着美国的参战,中国空军在美军的援助下,又焕发了新生机。而这些后续发展,也确实离不开早前苏联人打下的各项基础。
搜索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