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观天下
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全文摘要: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第三次全球供应链“转变”,中国南方的出口导向经济可能面临挫折,而中国北方的产业发展反而面临新的机遇。
最近,全球范围内,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镁、铝、锌、铜、镍等大宗商品价格轮番暴涨,这说明全球供应链“打结”的问题仍在扩散。从海运到芯片,从汽车到消费电子,从能源供应,到基础原材料,全球制造业正在受到冲击。
更关键的这将不是一种暂时现象。整个全球化还没有正确认识、解决供应链“打结”的理论。尤其是在美元体系衰弱、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陷入动荡而难以自拔的情况下,原来以“精细化、即时生产”(just-in-time)为基础的全球化供应链,正在向强调“保障性的生产”(just-in-case)模式转变。
全球供应链的发展模式面临重大改变,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第三次全球供应链“转变”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中国南方的出口导向经济面临挫折,而中国北方的产业发展则面临新的机遇。
北方经济就一定没有南方好吗?
宋鸿兵认为,那可不一定。时移世易,只有把整个中国南北方经济差异,这个问题放在全球供应链视角下,才能看清问题的本来面貌。
宋鸿兵表示,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新中国经济版图的变迁,就会发现2000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从1949年建国直到2000年的前50年里,中国北方的经济其实一直领先于南方。直到2000年前后,南方经济(GDP)才第一次超越北方,占到全国经济的53%。
而在这一年里发生了什么呢?那就是1999年11月中国与美国达成加入WTO的双边协议。这才是中国南北经济发生逆转的真正分水岭。
而真正形成中国南方经济彻底超越北方,这其实还要等到2008年之后。
2000年正是中国经济全面加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节点。以面向欧洲、美国、以及东南亚市场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各种资金、技术、原材料更容易地向中国南方汇集。
中国南方特有的商业文化,也正好抓住了这个机遇。再加之从整体收益考量,国家政策、税收优惠向临近港澳、东南亚的沿海城市倾斜,收益也更加显著。
随着全球产业链率先从广东、上海接入中国经济,在多方因素作用下,才有了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在2008年,南方经济显然又抓住了第二次机遇——全球供应链的“扩张”。
从传统服装、纺织、小商品等轻工业加工,向机电、电子、自动化、网络信息产业转移,全球供应链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中端扩展。
更强的工业基础、科技研发能力,配合以商业意识的敏锐,大胆地引进、消化吸收,使得长三角诸多城市逐步找到了自己在全球供应链里的优势定位。
与此同时,广东、深圳,整个珠三角在进行“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的追赶。
更关键的是,在此时随着产业的积累和需求,中国南方也开始逐步依托海外资源,发展起重化工产业。澳大利亚的煤炭、铁矿石,印尼的铝土、中东的石油、美国的天然气。
中国南方在能源、原材料上对北方的依赖也被削弱。尽管此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向中部省份,向北方城市转移。但是,大多数中国北方城市与全球供应链的结合依然明显偏弱,更没有找到适合发展的优势产业。
在追求精细化生产模式,全球资源、金融流动顺畅的情况下,南方沿海城市比北方有天然的优势,并且就此形成了较强“马太效应”,资源、人才都在向南汇聚。
这是南方超越北方,甚至是上海、长三角经济超过广东、珠三角的关键原因。
但是,就可以就此判定,北方的经济没有机会吗?
当然不是。目前我们看到,随着第三次全球供应链“大变革”的到来,整个产业链的地域布局又将发生改变。
原有精细化的生产模式已经走向自己的反面。整个供应链在过于精巧、快速运转的同时,往往就会过于脆弱和促狭。
脆弱导致断裂,促狭导致内卷。
尤其是在美元体系衰弱、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陷入动荡而难以自拔的情况下,原来以“精细化、即时生产”(just-in-time)为基础的全球化供应链已经严重打结。整个产业链正在遭受可能崩溃的风险。
与此同时,过于追求精致和效率的产业链条,也不能包容更大的市场。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内陆地区的人口、资源其实是被边缘化的。如此庞大的市场无法进行整合、利用,反而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社会的割裂。
这都使得“精细化、即时生产”(just-in-time)的生产模式越来越不稳定,直至整个链条断裂。
现在的情况其实就是这种资本极端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链条断裂的结果。
不仅仅是疫情导致的暂时冲击,而是全世界已经再也受不了这种脆弱而极端的资本体系和生产模式。
从海运到芯片,从汽车到消费电子,从能源供应,到基础原材料,全球制造业正在受到冲击,全球市场的供需链条都在面临重组
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开始不得不向强调“保障性的生产”(just-in-case)模式转变。这将使得以重化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北方经济可能获得机遇。
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健全产业链、进行产业升级,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获得优势地位,甚至是统治性地位?
例如,湖北武汉的光谷、贵州的大数据基地,陕西榆林的镁冶炼加工,辽宁沈阳的重工业和机器人,新疆的棉纺产业……
可以说,中国幅员辽阔,每个省份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不过在之前“just-in-time”的全球供应链模式下,有些优势难以发挥,抑或没有抓住机遇。这就是造成中国南北经济差异的本质。
目前在第三次全球供应链变局来临,从just-in-time的生产模式,转向just-in-case之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要好好思考一下,下一步的发展机遇和布局应该如何进行。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