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的老师林得年先生逝世20周年,回想起40年前与恩师学琴的情景,那悠扬的琴声时常在脑海中响起…”

中国古典吉他先驱林得年(1923-2001)

创办于1925年的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师生合影

安德烈斯·塞戈维亚(中)首次访问日本 1930

1959年安德烈斯·塞戈维亚再度访问日本

纪念小仓俊(1901-1977)的唱片
林得年1923年生人,朝鲜族,精通多国语言,自己还能制琴。他本职是牙医,后来成为音乐家。早年在苏联学习小提琴和声乐,也曾与侨居哈尔滨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特拉赫金伯格学习。特拉赫金伯格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奥尔(1845-1930 匈牙利)的学生。
特拉赫金伯格(1884-1963、一排右二)离开中国前与学生合影,林得年(二排右二)同期与他一起学琴的郭承路(二排左三) 拍摄于1952

1980年代末林得年访问日本

陈宝忠在全国十五城市吉他邀请赛现场 1985

陈宝忠与恩师林得年 1987
改革开放后,日本古典吉他演奏家铃木严访问中国,提出要来哈尔滨拜访林得年先生。

铃木严在哈尔滨举办古典吉他音乐会、大师课期间与林得年合影 1987
铃木严193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57年荣获莫斯科国际吉他大赛第一名,至今共出版12张唱片,8本有关吉他方面的书籍,他也是小仓俊的学生。
小仓俊一直挂念着林得年这位中国学生,曾叮嘱铃木严如果有机会去中国一定要到哈尔滨见一下他未曾谋面的师哥。
林得年与日本古典吉他演奏家铃木严(中、1932-2019)陈宝忠(左)1987

日本古典吉他演奏家铃木严来华期间与林得年及学生在一起 1987 (二排左起陈宝忠、王殿成、万家宁、刘学礼)

铃木严与陈宝忠在第28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2006
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林老师及其学生的努力下,古典吉他在哈尔滨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培养出大批吉他专业人才,其中一些学生走出哈尔滨成为新的古典吉他传播者,近些年许多哈尔滨的古典吉他学子走进了国内、国际的高等音乐学府,在众多比赛中获得了多项大奖,为哈尔滨、中国增光添彩!相信林老师的在天之灵一定非常欣慰,他当年播撒的音乐种子已经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林得年(1923-2001)墓碑前
编注:
图片为哈尔滨历史上尼古拉中学乐队
”学校还有一件“稀罕物”。这就是弦乐队!…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数量和花样的弦乐器。我记得这是罗马教皇个人送给学生们的礼物。”Macrooz译者注《哈尔滨尼古拉中学忆旧》-康斯坦丁 兹丹斯基
中国的吉他发祥地在被誉为“”音乐之都”的哈尔滨,哈尔滨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有中国最早的西洋音乐学校(哈尔滨俄侨音乐学校1921年成立比上海音乐学校还要早七年)。吉他这件乐器在中国其他城市里都是按照西洋乐器来定位的,唯独在哈尔滨它和巴杨手风琴都是按照民间乐器来定位的。这是因为这个城市文化历史赋予的,当年这个城市的侨民达30多万超过了国人以俄国人和犹太人最多所以俄罗斯的七弦琴巴杨和手风琴是他们的民族乐器。著名作曲家王洛宾于1926年(13岁)来到哈尔滨在俄国音乐学校学习作曲和七弦琴(俄罗斯吉他)演奏,他的处女作《离情别恋》就是在哈尔滨发表的。再就是中国古典吉他的先驱林德年先生就是哈尔滨人。哈尔滨音乐历史是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的所以说哈尔滨是中国吉他的发祥地并非空穴来风额… 目前,吉他在中国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是如果不去对它的历史进行发掘,就会没有了发展后劲。好比水中浮萍随波漂流无根之树经不起风吹,没有根基的建筑再漂亮也是花架子让人耻笑!
远东露西亚文化沙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