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解放军各个军的故事,例如21军、20军、27军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另一支部队23军。当年,23军属于华东野战军的王牌军之一。从50年代到2003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23军一直长期驻守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那么,23军为何长期驻扎哈尔滨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故事。
首先,我们聊聊23军的光荣历史,23军是一支历史悠久的部队。截至解放战争的末期,解放军4大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总计下辖55个纵队。进入1949年以后,在正规化建设的过程中,55个纵队加上其他的部队,总计改编为67个军。23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不得不说,华野4纵属于标准的主力纵队。
在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中,1纵、4纵、6纵、9纵属于王牌纵队,出现了“叶王陶”的说法。这是因为华野4纵的司令员为陶勇将军,这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在华野的各个主力纵队中,各个纵队的特点不同。其中,1纵和4纵尤为擅长野战。4纵组建以后,在陶勇将军的率领下,先后参加了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一系列战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9年春天,各个纵队改编为军以后,华野4纵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3军。改编之后,23军继续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舟山群岛等诸多战役。在大规模战争结束以后,23军转战浙江,投入了肃清浙江沿海地区海匪的战斗。历经23军官兵们的不懈努力,浙江各地海域的海匪,基本上被肃清。当时,23军隶属于华东军区。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1952年9月,23军整装北上,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1月,在丁字山战斗中,23军的一个排,以极为巧妙的战法战术,顶住了美国第8集团军的“陆空联合作战实验。”此战,这个排伤亡11人,歼灭敌军150多人。后来,美联社报道“前来观摩的国会议员们,都怀着忧郁的心情。”由此可见,23军官兵们的综合素质之高。
1958年,23军撤回国内以后,没有返回浙江省,而是部署到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隶属于沈阳军区。说到军区,我们就必须聊聊我国的军区变化。因为了解各个军区的变化以后,对于各个军的调动会更加直观。在建国初期,我国设立了东北军区、华北军区、华东军区、中南军区、西南军区、西北军区。从6个军区的管辖范围来看,基本上对应了当时的6个地方局。
例如西北局、东北局等等,管辖范围基本上是重合的。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发展经济的阶段。与此同时,解放军各个部队进入了正规化建设的工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原来6个军区的划分,从各个方面来说并不合适。因此,1955年,6大军区被撤销。同一年,设立了12个军区。鉴于实际需要,1956年,又设立了福州军区。
截至这个时候,我国13个军区的区划形成,分别是: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内蒙古军区、西藏军区、福州军区。每个军区的管辖范围并不大,大体上两三个省。其实,沈阳军区的情况最特殊。沈阳军区由50年代前期的东北军区改编而来,管辖范围基本上没有变化,仍然是东北三省。
但从50年代中期开始,在各个军区中,沈阳军区的任务最重。每个军区的任务和目标方向不同,各个军区驻扎的部队数量,自然也有很大的不同。当时,沈阳军区驻扎了16军、23军、38军、39军、40军、46军、64军等一系列主力部队。其中,38军、39军等几个军,在全军都属于王牌部队,综合战斗力非常强。至于23军,长期驻守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
那么,23军为何驻守哈尔滨市呢?首先,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东北最大的城市之一。在50年代初期,哈尔滨市甚至被临时提升为直辖市,成为建国初期的10多个直辖市之一。直到50年代中期,才降级为副省级城市。哈尔滨市城区完善、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属于东北重镇之一,而且是最北方的重要屏障。
其次,哈尔滨市是东北地区的铁路枢纽之一,几条铁路在哈尔滨市交汇。此外,哈尔滨市的内河航运完善,水路运输很便利。作为铁路、公路、水路的枢纽,23军驻扎在哈尔滨市有利于迅速调动。如果任务需要,可以随时向各个方向调动。第三,哈尔滨市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建国初期的156个重要项目中,22个项目设立在黑龙江省。
其中,13个重要项目设立在哈尔滨市,例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电机厂等等。这些重要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基本上供应全国各地。鉴于哈尔滨市的重要性,确实需要一支精锐部队驻守。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钢铁、石油、煤炭等各方面的资源。我国曾经缺乏石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采、建设各地的油田,属于重头戏。
至于大庆油田建设,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60年代初期,为了加强大庆油田的建设,23军抽调相当一部分官兵,投入了“大庆油田会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进入6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北方各个军区的防御压力明显增加。北方目标陆陆续续部署了50多个坦克师和机械化步兵师,号称“屯兵百万。”
各个部队的突击能力和整体实力都很强,我国从东北到西北,北方各个军区的压力很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北方各个军区的力量都需要加强。尤其是1969年之后,这样的情况更加明显。作为第一线的主力部队,从60年代末期开始,23军各部枕戈待旦,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70年代后期开始,北方目标出于自己的实际需要,把相当一部分部队,调回了东欧地区。
1985年,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鉴于当时的实际需要。我国做出了裁军100万的决定,同时,对原来11个军区进行了全面调整。在此期间,武汉军区、福州军区、昆明军区等4个军区被撤销。为何是11个军区呢?因为在60年代后期,内蒙古军区、西藏军区已经被撤销,降级为副军区级。与此同时,当时35个军中,有11个军被撤销。
总计裁撤了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在这一轮的裁军过程中,第23军改编为第23集团军,仍然是威震北疆的雄狮劲旅。1987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灭火,23军各部迅速集结、出动、奔赴火场。扑火战斗中,广大官兵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战烈火,敢打硬仗。
有的烧伤了,简单包扎一下,坚持不下火线;有的过度疲劳体力不支,啃块干粮、喝口凉水,继续投入战斗;有的被浓烟熏昏了,醒来后仍冲向火场。扑火大军撤离时,在塔河车站,欢送的人民群众成千上万,在灾区所有的车站,欢送的人群,流泪送别亲人,灾区人民亲切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998年,在东北嫩江、松花江抗洪抢险救灾中,23军官兵们舍生忘死,英勇奋战,表现突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其中,23军某团被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荣誉称号。随着部队全面发现的需要,1998年、2003年,我国又进行了两次规模比较大的裁军。2003年的裁军中,23军被撤销。
关于我国各个军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