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玄威震江东阁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俄罗斯人喜欢喝茶吧?在汉语地区,许多人对俄罗斯人或苏联人的印象,就是伏特加、伏特加、伏特加还有伏特加,这是西方国家的宣传所造成的负面刻板印象(尽管俄罗斯人也是真的爱喝酒啦)。
实际上除了酒之外,俄罗斯人就跟英国人一样爱喝茶,根据俄罗斯的统计,在2010年,俄罗斯国内的喝茶的人口比例为98%,茶叶的消费水平恢复到了沙皇跟苏联时期的最高水平,即每人每年1.2-1.5公斤,排名世界第二(第一名是英国人:3公斤)。俄罗斯的茶叶进口量是世界第一,而在茶叶的绝对消费量上,俄罗斯仅次于中国、印度和土耳其,排名第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消费大国之一。
而且俄罗斯也跟英国一样,有独特的饮茶文化,但却鲜少被世人所关注。俄罗斯茶文化这题目太大,今天就先来看看俄罗斯人喝茶的历史吧。
谣传公元1567年,彼得罗夫(Петров,Иван)以及亚利切夫(Ялычев,Бурнаш)两位曾经旅居中国的哥萨克酋长在俄罗斯曾经向俄罗斯王族介绍过中国人的喝茶生活,被认为是俄罗斯人喝茶最早的纪录。但如今随着历史学家的研究发现,这段历史很有可能是虚构的,因为在中国完全找不到这两位哥萨克酋长的纪录。
关于茶叶传入俄罗斯,真正确切的历史纪录是沙皇米哈伊尔一世(Михаил I Фёдорович Романов,他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创者)在1618年从中国明朝大使那里收到了几盒茶作为礼物,这才开启了俄罗斯茶叶跟饮茶的历史大门。
在俄语中,“茶(Чай)”这个词是根据中文发音所创造的,在17世纪中的医学文献中开始出现。在当时茶叶是高级品,被认为能够有效抵御传染病,也能防止酒类饮品败坏。在17至18世纪,俄罗斯女性都将茶视为一种美容保养品,有些贵族少女还会用茶来洗澡。
茶在俄罗斯开始以饮药开始流行起来(当时的法国也是如此),很快的,茶叶就深深缴获了俄罗斯人的心,从药品转变成为消费品,不到十几年,在莫斯科就已经能够购买10几种茶叶。
俄罗斯在1679年与中国(明朝灭亡,已经被清朝所取代)签订协议后,俄罗斯便定期向中国购买茶叶。尽管茶叶的价格昂贵,但仍供不应求,茶叶在俄罗斯的购买量跟消费量不断增加。另外根据统计,在1830年至1840年间,在茶叶消费量增加的地区,烈酒的消费量有所下降,表示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正在改变。
茶叶在俄罗斯呈现稳定倍数的成长,在1800年至1850年间,俄罗斯的进口量从75,000蒲式耳增加至360,000蒲式耳。茶叶占了俄罗斯跟中国总进口量的95%,俄罗斯每年花费500-600万卢布在购买中国茶叶(做为参考,同时期的俄罗斯谷物出口约1700万卢布)。而茶叶也能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贸易,比如俄罗斯向中国提供皮革、毛皮以及冶金制品以换取茶叶。
PS:蒲式耳(bushel),是英式计量单位,用于计算农产品干货,1蒲式耳约等于36.37公升,再请自行换算。
至于茶叶价格昂贵的原因,当然是与运送的数量跟过程有关了。
和英法等西欧国家的海运不同,俄罗斯的茶叶是通过西伯利亚的陆路进口的。供应给俄罗斯的茶叶大多来自著名的茶叶古镇羊楼洞以及湖北湖南的山区。早在宋朝(960-1279)的时候,两湖地区的茶叶就已经开始流向北方,用来与游牧民族交易马匹(可查阅“茶马互市”),这些游牧民族跟中国人交易茶叶的地区,很快在18世纪变成中国茶叶送往俄罗斯的起点。
将茶叶从中国边境运往莫斯科,车队至少要走上11,000公里的路程且要花费六个月的时间。同时政府也对茶叶课征了80-120%不等的关税,沿路上还要防范劫匪,种种成本叠加上去后,导致茶叶的价格居高不下。根据俄罗斯历史学家的研究,18世纪至19世纪初,茶叶在俄罗斯的价格是德国跟英国的10-12倍,因此在这段时期,俄罗斯只有有钱人跟贵族才能喝得起茶,中国茶叶甚至被称为“液体黄金(жидким золотом)”。
在1850年以前,俄罗斯的茶叶流传分布并不平均,通常只集中在欧洲俄罗斯(Европейская часть России,指俄罗斯位于欧洲的部分)跟西伯利亚境内的城市出现,而在乌克兰、伏尔加、白俄罗斯跟俄罗斯北部,茶叶还不为人知。做个比较,1847年的圣彼得堡只有一间茶店,但在莫斯科的茶店就已经超过100间,而且有超过300间餐厅能够提供茶饮。当时的莫斯科占了全国60%的茶叶进口量,并从莫斯科分散至其他城市跟地区。
这个状况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才改变。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后,汉口对外开放通商,俄罗斯的茶叶商人也在1873年来到汉口设立据点,中俄的茶叶贸易中心逐渐从羊楼洞移往汉口。到了1900年,汉口已经有好几家俄罗斯的特许茶商跟茶厂在运作。
1862年,俄罗斯也开始通过海运的方式进口中国广东的茶叶,而1880年代开始因为铁路的普及,也大大减少了茶叶运送的成本跟时间。同时,印度跟锡兰也开始向俄罗斯出口茶叶(通过海运),茶叶的价格开始降低,逐渐成为俄罗斯全国大众的日常饮品。
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库普林
从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Купри́н)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一探当时莫斯科的喝茶习惯:「莫斯科人在每天的早晨、中午和下午四点喝茶。这时,莫斯科每一间房舍的茶炊都在沸腾着,茶馆与酒馆里坐满了人,仿佛除了喝茶之外什么事都不用做了。」
在19世纪末,喝茶已经席桊了整个帝国,在1900年时俄罗斯帝国的茶叶消费量已经超越英国(未把中国列入计算,因为缺乏数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俄罗斯的茶叶贸易每年约数亿卢布,全国所有的城市无论大小都有茶叶仓库和商店。
这样的风气也进入军队,从1886年开始,俄罗斯帝国军队的伙食津贴中,茶叶被列为重要的项目之一(每名士兵每天分配1-2克茶叶)。而从1890年代开始,俄罗斯帝国的劳动契约中,茶叶也成为员工福利或是工资的一部份。
俄罗斯的茶叶消费让许多相关行业兴起,最著名的就是大家可能都听过的“茶炊(самовар)”了,这是–种俄罗斯特有的煮茶器具。茶炊的使用量大幅提升,举个例子:在图拉(Tula)这座城市,17世纪时只有一座手工生产的茶炊工坊,到了1850年,图拉已经拥有28个茶炊工厂,年产量为120,000座茶炊,到了20世纪初,图拉茶炊的产量又往上翻了几倍。
而俄罗斯的瓷器也因为饮茶风气而蓬勃发展,在19世纪,精美的俄罗斯瓷器尤其是茶具套服在全国跟西欧都能卖出非常好的价钱。到了20世纪初,俄罗斯各厂商的瓷器目录中就能依据外型、大小、颜色跟雕刻等超过数百种类型的茶具可供选购。
一般而言,俄罗斯进口的茶叶多为红茶(绿茶较少),19世纪其他特殊的茶叶也开始进入俄罗斯,比如黄茶(在当时称为帝王茶,只有皇帝跟贵族才能喝),而黄茶中国也只卖给俄罗斯不会卖给其他国家。这些中国高级茶被俄罗斯权贵所垄断(因为也只有他们负担得起),一般平民还是喝最普通的茶。
因为饮茶的盛行跟过于昂贵的茶叶,供不应求导致俄罗斯境内也开始出现假茶。
假茶很早就已经出现在历史中,在180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假茶的纪录,并因喝茶人口变多也跟着大量增加,这类假茶集中在俄国最低层的消费场所。假茶通常是用类似的植物制作成的,在1892年的俄罗斯甚至有假茶的制造与分布研究专著。
好玩的是,俄罗斯假茶居然是以工业模式进行量产的,尤其是价格低廉的红茶特别容易伪造。根据研究,在1890年代末莫斯科或圣彼得堡所贩售的茶叶中,有将近50%可能是假茶。
而照文献来看,当时的假茶有分以下几种创造方式:
1.最简单也最廉价的方式是添加一些如沙子或金属屑之类的杂质,用来增加茶砖的重量以减少茶叶的含量,反正冲泡之后,这些杂质会沉淀在底部而与茶叶分离,消费者不详细确认也不会察觉。
2.从餐馆或茶馆收集用过的茶叶进行“再造”,重新染色并添加化学药品要让茶叶看起来“很新鲜”,混着正常茶叶一起贩售。其实这在很多喝茶的国家也很常见,比如英国、中国、土耳其跟印度。
3.水果茶(фруктовый йчай),严格来说这不算是“假茶”,因为它根本不是茶。这种茶是用切碎的水果或浆果烘干制成,有时还会掺有其他植物的混合物,几乎没有使用到任何茶叶。这种茶通常用热水冲泡,会很香,喝起来很甜。水果茶容易生产而且价格低廉,很受平民欢迎。在1888年,政府规定水果茶在贩售时必须拿掉“茶”这个字以避免混淆消费者,但人们还是习惯将其称为水果茶。
很受平民欢迎的水果茶
4.用其他植物当茶叶的替代品,常被称作“科波斯基茶(Копорский чай)”,名称来自科波里耶这个村庄,科波斯基茶的茶叶是从柳兰跟杂草混合而成,在古代也称作“伊凡茶(Иван-чай)”,被修道士当作药茶饮用,历史相当悠久。科波斯基茶在外观跟口味.上有点类似中国的黑茶,所以常常被当作中国黑茶或是透过加工伪造成质量低劣的红茶贩售,甚至有伪造的中国茶盒来提升价格。另外它也能通过各种加工,变成伪造的中国红茶贩售。
中国茶叶的廉价替代品—-科波斯基茶
科波斯基茶或许是当时最常见的假茶,圣彼得堡附近的村庄每年生产约几万蒲式耳的科波斯基茶,再从圣彼得堡转售到俄罗斯帝国全境,甚至还能够走私出口到其他国家。但科波斯基茶非常难喝,俄罗斯人的评价是只是看起来像中国茶,但是味道令人不快又很酸。
俄罗斯帝国针对科波斯基茶制定了许多对策,比如禁止在中国茶叶中加入杂草、加强边境海关的检查以及派官员监督强化食品安全的管制,但仍难以根绝。
农民跟穷人在享用科波斯基茶
在1815年、1816年跟1834年帝国政府都颁布过法令,禁止在整个帝国创造跟销售科波斯基茶,但效果甚微,因为违规者仅受到如关闭商店一段时间或罚款的惩罚。在法令中也没有详细订出关于茶叶或食品的伪造条款。而且科波斯基茶的价格低廉(售价通常为正常茶叶的1/10至1/20),是农民跟穷人不得已的选择。
到了1890年代,因为食品检验技术的发展以及光学仪器的发展,帝国政府的官员能够有效识别出伪造的茶叶,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伪造技术也跟着提升,到了1900年初,消费者已经很难透过肉眼判定购买到的茶叶是否为假茶。
最终帝国政府修正了法规,将罚责提高以打击不肖假茶业者,处罚从关闭商店跟罚款变成流放跟长期苦役,才大量减少了假茶的流通。
另一派官员则提出,应该降低进口茶叶的关税(推估这样能降低售价50-75%),以价格打击假茶令假茶无利可图。或是直接将科波斯基茶跟水果茶这些“茶”合法化,但必须以真实的名称出售。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后,俄罗斯帝国内政部在1888年发布新的法令,禁止以“茶”的名义出售不含真正茶叶的混合物或浓缩物。
当然,一直进口茶叶也不是办法,俄罗斯帝国也想要自己种茶。
但俄罗斯境内并没有自然生长的茶树,也没有适合种植的地区更没有会种茶的人。虽然早在1817年,克里米亚的神职人员就尝试在植物园中种植茶树,但质量并不理想。克里米亚战争后,被俘虏的英国军官麦克玛拉(Jacob McNamarra)定居俄罗斯与乔治亚女贵族结婚,他建造了俄罗斯的第一个小型茶园,但也并不成功。
1883年,俄罗斯商人尝试从中国羊楼洞引进茶籽跟茶苗,但同样因为土壤跟气候的问题而无法成功。在1888年,皇家探购顾问(Коммерции советника)俄罗斯巨商波波夫(Константином Семёновичем Поповым)在中国宁波结识了刘峻周这位茶人,相谈,之下相当投缘,波波夫便邀请刘峻周到俄罗斯种植茶叶。
(PS:关于刘峻周这位俄罗斯茶叶之父,之后有时间再来介绍吧。其实他的照片之前就已经在平台登场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头找找看)
俄罗斯茶叶之父刘峻周
1893年,波波夫与刘峻周带着数千公斤茶籽跟数千株茶苗,以及12名技工从宁波出发抵达俄罗斯帝国乔治亚的巴统(Batumi),在此处建立了80公顷的茶园跟裂茶厂,最后在1896年成功生产出第一批上好的红茶,俄罗斯帝国终于拥有自己质量优良的红茶了。
1900年,波波夫与刘峻周带着自产的红茶参加了巴黎世界博览会(1900 Exposition Universelle,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并在竞赛中击败英国获得金牌,俄罗斯红茶就此一战成名。
除了波波夫与刘峻周之外,还有许多俄罗斯人在各地也尝试过种茶,比如阿塞拜疆地区的诺沃塞洛夫(М.О.Новосёлов),还有克拉斯诺达尔地区的科什曼(Кошман Иуда Антонович
)都在19世纪末种植茶叶成功,这些人建立的茶庄至今仍在俄罗斯境内营业。
到了1913年,俄罗斯帝国已经能够稳定的产出高品质的茶叶,高品质的俄罗斯红茶受到俄罗斯跟欧洲上流社会的鑽赏,但它的产量实在是太低,以至于在大众间几乎没有甚么知名度。在整个帝国,茶园的总面积还不到900公顷,仅能产出150吨的茶叶,而当时俄罗斯一年的茶叶消耗量都是几万吨再算的,根本连塞牙缝都不够,但也算是俄罗斯茶叶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罗斯茶叶的使用量因为政府下达禁酒令而再度增加,并在1915年达到颠峰,而前线士兵平均每天需要喝大概3-6克的茶(但因为运输条件很难达到)。大量的茶叶进口让帝国政府考虑将茶叶贸易收为垄断事业,导致茶商在1916年大量囤积茶叶,可惜在1917年革命爆发后,这些茶叶反而因为诸多原因渐渐落入红军手中,成为苏维埃拿来交换物资的强力后盾。
不知不觉讲了太多,连苏联时期都还没提到…
那暂且就先说到这里吧,之后下期再来聊苏联时期的茶历史跟关于俄罗斯的茶文化。
(郑重声明:本文由苏军第27步兵师先生主笔和淝玄威震江东阁团队联合出品,本文主题是讲述客观的历史,不涉及任何政治倾向问题,没有任何为帝国主义洗地、叫好或宣传的内容;评论区禁止一切给法西斯开脱的评论内容,同时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无理取闹。铭记历史 · 勿忘初心。禁止二次转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