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小新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账号
8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振兴东北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推进会。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为进一步深化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国务院国资委经充分调研,提出在东北三省一区各选择25户地方国有企业、中央企业选取100户子企业,开展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经反复研究,最终确定的协作名单涉及111户地方国有企业和53家中央企业所属100户子企业。
翁杰明指出,上半年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三项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资本布局进一步优化。但是,企业转型升级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翁杰明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指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围绕“八个一”重点任务,即构建一个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构建一个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机制、构建一个产业转型升级协作机制、构建一个公司治理互动完善机制、构建一个企业管理共同提升机制、搭建一个人才培养提升平台、搭建一个交流研讨平台、建立一个工作对接体系,精耕细作,久久为功。
翁杰明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强化动态监测、分类指导,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国资委有关厅局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地方国资委、央地协作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共1200余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延伸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考察调研,对东北全面振兴和国企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强调要扭住关键、突出实效,将深化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作为专项工作全力推进,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部署推进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将促进央地企业资源共享、产业互融,推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国有企业在东北全面振兴中的龙头作用。
Q1: 上半年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三省一区省级监管企业和驻当地央企及子企业营业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同比分别增长28%和5%。
三项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中国一重推行两轮“全体起立”和“拆庙压编”,选人用人机制更加灵活高效。内蒙古国资委监管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户数占比达到87%。
国有资本布局进一步优化。招商局集团积极推动太平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努力打造新时代东北地区“新蛇口”。
Q2: 开展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一是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落到实处,落到具体企业,落到具体事项上,尽可能有操作性,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是促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让市场化经营机制能够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形成中央企业与东北地方国有企业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局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
四是发挥国有企业在东北振兴过程中的龙头作用和示范带动效用。
Q3: 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
一是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协同”。通过开展协作,发挥中央企业龙头作用,深度挖掘地方资源优势,推进央地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有效衔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创新,实现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
二是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开展协作,着力提升东北国有企业精密制造能力、质量管控能力、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和装备工艺水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三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开展协作,组建科技攻关团队,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研发,共享研究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聚焦“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水平提升”。通过开展协作,分享公司治理和管理经验做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董事会建设,推广精益管理,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是聚焦“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协作,有计划地组织各类人才培训培养、挂职交流,着力打造地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技能人才队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东北振兴提供保障。
Q4: 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如何落地见效?
一是构建一个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立足东北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较为扎实的实际,央地企业根据所在行业和产业链情况,灵活采取横向、纵向、混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市场控制力。充分运用中央企业采购平台、销售网络,依托中央企业市场、品牌等方面优势,不断完善地方国有企业供应链。
二是构建一个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机制。充分借鉴中央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经验做法,央地企业探索组建联合技术攻关团队,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企业参加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参与中央企业国家实验室科研项目,聚焦卡点、突出重点,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地方国有企业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等在中央企业的应用,以用带研、以用促研、以用强研,牵引攻关成果迭代优化升级。
三是构建一个产业转型升级协作机制。重点围绕地方国有企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开展联合诊断,从提升精密制造能力、质量管控能力、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和装备工艺水平等方面“把脉开方”。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序开展节能降碳、绿色能源建设、碳指标交易等领域的合作,共享低碳绿色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产权合作、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深度合作,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是构建一个公司治理互动完善机制。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公司治理各环节、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健全以公司章程为基础的内部制度体系等方面,加强央地互动,共同落实好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各项要求。全力推动子企业董事会实现应建尽建、配齐建强,探索双方互派外部董事、兼职董事,进一步拓宽董事来源渠道。将中央企业董事选聘、管理、考核、评价、退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分享给地方国有企业,有效提升董事行权履职能力。
五是构建一个企业管理共同提升机制。依托正在开展的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重点在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科技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八个方面,推动地方国有企业精准对标先进找差距,全面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明晰总部职能定位,科学设置组织架构,探索推行“扁平化”“大部门制”“项目制”管理,优化集团管控模式。加强精益化和数字化管理的学习,组织开展相关培训,进一步推广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
六是搭建一个人才培养提升平台。开展干部双向挂职交流,中央企业根据地方需求,选派管理和技术骨干到地方企业挂职交流;地方企业结合人才培养实际,选派人员到中央企业挂职。中央企业在组织专题培训时,邀请协作企业派员参加,推动地方国有企业各类人才提升业务能力。引导和支持地方企业积极参与中央企业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加强地方企业人才梯队建设。
七是搭建一个交流研讨平台。央地企业采取定期召开研讨会、务虚会,举办讲堂、讲习所等多种方式,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定期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到企业授课,了解行业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进行前瞻性思考和谋划。同时,围绕共性问题,共同到先进企业、发达地区取经,开拓视野,提升能力。
八是建立一个工作对接体系。央地协作行动既涉及各级国资委,也涉及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及其子企业,层级多、范围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有效协同的工作体系,各方加强沟通、密切联系,形成工作合力。结对协作的双方企业负责同志要定期沟通情况,具体工作部门畅通联系渠道,形成多层次的互动交流机制;明确每月、季度、年度工作内容,及时研究解决协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有力促进相互交流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各级国资委要加强业务指导,及时跟踪进展,协调解决问题。
Q5: 央地企业如何实现深度对接协作?
会上,黑龙江省国资委、辽宁省国资委、中国一重、中粮集团、吉林省旅游控股集团、包钢(集团)公司等6家单位就项目推进情况及下一步计划做了交流发言。
黑龙江省遴选的“央地百对协作”26户企业项目,按层级分,省属企业项目7个,市地企业项目19个;按所处行业分,农业5个、石化行业4个、物流交通业4个、旅游类4个、采矿业3个、金融业3个、新能源行业2个、城建类1个,各企业项目前期具有一定工作基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黑龙江加快“六个强省”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战略支撑作用。截至目前,已有17户企业与央企对接,其中5户企业已开展实质性工作。
辽宁省国资委确定了“互补”优先、“项目”优先、“未合作”优先的原则,从项目库中选取31户参与首次对接。截至目前,中石化辽宁石油公司与辽勤集团车辆服务公司开展产业融合,拟成立合资公司,多元化扩展业务、扩大市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中国天辰公司将协作企业锦化机纳入重点供应商,在设备制造、核心专利设备制造等方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同时进场开展尽职调查,协商推进股权合作。华侨城文化集团已与省体育集团达成战略协议,就多种文体旅项目开发运营开展合作。中航工业沈飞集团与沈阳航空产业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国家级航空产业示范区。国网公司与大连热电集团开展技术对接方案研讨,帮助企业开展电站调度培训。中国兵器集团华锦集团接收盘锦水务集团工业水厂,保障了厂区生产用水,水务集团则在华锦生活区成立专门分公司,为华锦集团提供生活供水服务。
中国一重将构建新机制,将重点在传统产业装备升级、成熟装备应用、智能制造建设等方面加强与两户协作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前沿科技研发。激活新动力,组建创新联合体,在东北打造大型铸锻件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冶金高端装备现代产业链链主。谋划新战略,整合冷链全产业链资源,在东北形成1000台新能源冷藏车的综合运输能力;大力开发天然气非管网供应项目;开发现代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成立高端农机装备研发中心;进一步推动优化东北地区风电产业配套布局,着力将全部风电设备制造及整机配套任务留在东北地区。
中粮集团与黑龙江大豆中心的合作运营作为重点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食用大豆市场的领导者,计划将海伦打造为“龙江大豆加工第一县”、“全国大豆流通第一县”。下一步,中粮集团将持续强化与协作企业融合对接。与东北企业探讨推进共同出资成立股份制公司,联合构建大仓储、大物流、大贸易格局。合作开展订单农业和粮食银行业务。以集团农业产业化项目为抓手,覆盖东北区域收储企业辐射范围,开展粮食整理、仓储、物流配套服务,减少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粮源掌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共同推动传统产业科技赋能和转型升级。联合三省一区伙伴企业,以“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为基本要求,推进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等关键产业链条的全过程信息化,构建可追溯的质量安全管控体系。联合承担好保障国内市场粮食供应责任。扩大收储规模,加强产销合作,实现政策与贸易相结合,促进期货与现货一体化,提升粮源掌控能力。积极探索强强联合的新渠道新方式。联合探索开发新产品,打造全国和区域品牌产品,助力市场开拓和品牌塑造。
吉林省旅游控股集团目前已完成了与中旅集团的“结对”。下一步将依托资源优势,计划与中旅集团合资成立景区运营管理公司,拟将查干湖等景区纳入托管范围,逐步拓展景区资源;依托资产优势,依托与中旅集团已合资成立的维景酒店管理公司,拓展酒店业务,目前已签订两家,争取年底前达到十家的目标,实现酒店托管数量的不断增加;依托整合资源,拟将全省的差旅业务逐步整合到中旅和吉旅的合作平台,促进差旅业务在全省遍地开花;依托边境区位优势,与中免集团拟采取设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共同推进双目峰口岸免税店建设,逐步拓展免税零售业务。
包钢(集团)公司作为内蒙古最大的国有工业企业,已推动6家子企业与6家央企建立协作关系,与中国宝武、中国一重、中远海运在产业链延伸、现代物流、绿色转型、技术创新等多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包钢将在创新发展上强化协作,瞄准行业头部企业中国宝武开展全方位对标,聚焦打好“稀土牌”和“资源牌”、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等方面,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协调发展上强化协作,聚焦钢铁、稀土主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绿色发展上强化协作,引入低碳绿色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扎实推动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做好能耗双控;在开放发展上强化协作,与中远海运物流公司等共同推进内蒙古地区口岸(港口)-腹地物流通道建设,助力包钢开发利用蒙俄丰富的煤铁资源;在共享发展上强化协作,充分发挥产业协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 / END / ————
责任编辑丨郎 媛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暂无评论